5月14日下午,食品工程学院202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院赛在M207教室成功举办。本次大赛特邀王洪林副教授、王炳臣博士、丛雯雯博士、宋海超博士担任评委,对来自食品科学、生物技术、新材料开发、环保工程等领域的参赛项目进行专业评审。
食品科学参赛项目紧密围绕食品领域的前沿问题,涵盖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全链条。“AI-Driven PAT肾毒性智能检测系统”项目运用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,构建智能化检测方案,以期提升食品毒素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。“冷链食品阴晴表”团队研发的可视化时间-温度积分标签(TTI),旨在以低成本优势为冷链物流品质监控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手段。
新材料开发领域,“Cl掺杂Li/SnO2催化剂”和“新型钛系配合物催化乙烯共聚”项目聚焦绿色化工,探索高效催化新路径,能够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创新思路。环保主题方面,“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氢工艺优化”项目立足校园实际,通过优化产氢工艺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;“常青藤耦合纳米TiO2光催化净化甲醛”项目则针对室内污染治理难题,提出了具有应用前景的解决方案。
创业类项目同样亮点纷呈。“包罗万象”团队以台州食饼筒与青岛饮食文化融合为切入点,探索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化路径,展现了传统美食的现代商业价值。产品研发赛道上,“桑葚啤酒”“菇酒降糖”等饮品创新项目兼顾功能性与风味,满足健康消费需求;“微藻3D打印植物基蛋白”和“藜脂烘焙食品”项目紧跟健康饮食潮流,为未来食品开发提供了新方向。
评审环节中,评委从技术可行性、创新性、社会价值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细致点评与专业指导。他们对分子生物学、人工智能与传统食品工艺深度融合的项目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这些项目体现了学科交叉的前瞻视野,彰显了学院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科融合的成效。本次大赛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展示,也是学院“产教融合”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。
近年来,学院通开放实验室、双创导师团队等机制,持续激发学生科研热情,搭建创新实践平台,推动项目成果向产业转化。此次比赛不仅为省级“大学生中国国际创新大赛”“挑战杯”等赛事储备了优质项目,更充分体现了学院“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,以科技服务社会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为培养新时代食品工程领军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培育更多优秀创新创业项目,为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(通讯员:食品工程学院 徐冬梅)